当前位置:mobile38-365365 > 生态保护 > 自然保护

从17%到42%的蜕变历程---会泽县工程造林成效显著

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8-11 21:24:00    您是第0位浏览者

   会泽历史上曾经是森林密布,山清水秀。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高达40%,但由于两山到户的破坏、人口急增和工矿业发展等客观历史原因,导致了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致使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到80年代初,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17%,山荒水穷,生态失调,自然灾害频发。
   70年代中期,火红乡率先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吹响了会泽人保护生态的号角,揭开了会泽工程造林的序幕。紧接着,县委、政府提出了“一届接着一届造,一代接着一代管”的林业发展指导思想,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全县相继建成了者海五里牌、矿山马蹄踏、以礼河水系等43个万亩以上的工程林基地,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覆盖率稳步上升。
    近年来,会泽又先后实施了长防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德援项目等工程,国土绿化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林业经济社会功能不断增强,林业产业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到2010年,林业用地面积达521.5万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2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300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净增森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2%。1998年全市率先实现灭荒任务。 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4.6万亩,全县发展核桃66.3万亩,林业产值已超过4.5亿元,成为曲靖林区最大县。
    天保10年,生态会泽青山秀。会泽县天保工程完成各种造林505121亩,工程区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实现了双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流失减轻,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恶化状况及时得到有效遏制。 
    减了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有林地面积10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长452万立方米。每年减少进入长江金沙江泥沙量2000万吨,比10年前下降30%。天保工程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凸显了巨大影响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断扩大,到大桥越冬的动物种群有100多种1万多头(支);富了民,林农增收致富快。天保投资4136.54万元,部分林农有了稳定的护林收入。林区形成了土鸡养殖、中药材种植、野生菌和松籽采收种养业和森林旅游业等多个后续产业。已发展梅花鹿、野猪、野鸡、鸵鸟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大户13户,建立繁育基地6个。会泽县鲁煊霖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和会泽县鲁纳乡朝阳养鸡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林农在林中养鸡致富,现已带动全乡三分之一的农户养鸡,年实现利润500万元,养殖户人均增收500元。者海镇拖茨村积极引导农户进行野生菌采摘,每年采收野生菌20吨,产值15万元;解了难,林区和谐稳定。会泽积极向地方政府争取2个国营林场由差额拨款批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解决了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濒临倒闭的木材公司, 40名职工得到一次性安置,并按照现行政策参加了社会保险;添了景,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开发了金钟山森林公园、待补鸡鸣山、水城梨园生态园、大桥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鲁纳黄杉自然保护区等以森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不但是广大人民群众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还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崛起。
   十年退耕路,而今漫漫绿。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补助资金达到1、9亿退耕还林32.5万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已被郁郁葱葱的生态林和经济林所替代。金钟镇温泉村村民范有高高兴地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贫困山区的面貌发生了大变化,现在是“钱在树上长,人在‘氧吧’乐,退耕还林也实现了国家要“被子”与农民要“票子”的双赢”。
     小乌龙村是会泽的水果之乡,该村安绍云依靠当年的15亩退耕地,现在一年仅水果收入就达10万多元。一个从小就到处学习和探索发家致富门路的农村人,在打工、经商都以失败告终后,最终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栽植果树走上了致富路。娜姑镇的炭山村,2000年至2003年退耕还林5100亩,种上了核桃、合欢、沙棘等树种,林农一改过去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的传统习惯,当地生态得到了修复,群众收入得到了增加,仅退耕还林一项老百姓就增加收入300余元,森林覆盖率更是从10年前的0.2%提高到了现在的18.6%。会泽还在待补、大海等乡镇建立百合、牡丹、玛卡、草乌和一只蒿等中药材基地,实现了常规林业向高效林业、市场林业的转变和跨越。该工程还让大批退耕农户从单一的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转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等行业。到2009年止,全县累计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0.7万人,实现收入11亿元。
   德援项目,开创国际合作先例。会泽县林业史上第一次国际合作的造林项目——中德合作造林项目投资1728.90万元,共完成造林、幼林抚育5778.9公顷,建设云南松采种基地158.2公顷,建立混农林业试验示范基地15公顷。
    改善了生态环境。项目区森林覆被率从10.3%增加到51.6%。据测算,每年可保水173.4万m3,保土20.2万吨,可以减少向长江输入20多万吨泥沙;增加活立木140988.1m3;增加了林农收入。德援项目共向农民支付各种劳务补偿现金288.19万元;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这些不仅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便利,对于当地林业发展以及民生改善也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提高了林农环保意识。项目采用的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方式,使林农真正与技术人员实现了互动,农民由原先的被动受指令转变成了自愿参与;强化了项目管理。项目拥有完善且全方位的管理机制,采购招标制保证了项目采购的公开透明,有效杜绝了腐败和弄虚作假,严格的检查机制以及过程管理改变了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项目严格的终期评估与后评估促进了项目的后期管护以及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引进了先进技术。项目引进营造林模型技术、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混交林技术、监测技术等等,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在当地生态建设项目中位居前列;培养了一批人才。德援项目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使参与项目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得到了极大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林业业务骨干。
   长防10年绿荫千山碧水长流。会泽长防工程群众投工投劳达460万个完成工程建设202.32万亩。广大青年、妇女、民兵营造大批“青年林”、“三八林”基地,充分发挥了妇女“半边天”和青年突击手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大气候。
    林农互补路子宽。会泽坚持集中连片区域治理,建成万亩以上长防林基地有43片。以以短养中、以中养长的形式,营造各种经济林79万亩;超常举措效果好。全县在治理中大力推广“五子登科”举措,即山顶带帽子(严禁开荒种地,进行封山育林)、山腰拴带子(在坡耕地上大种地埂树,实行农林混作)、山下铺毯子(种植牧草)、田坝保谷子(种好稳产高产农田)、房前屋后抓票子(广栽经济果木林)。
   各项生态工程的有效实施,促进了会泽地方生态建设进程,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荐图文